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专题专栏 > 精准扶贫

我们这样奔小康·围炉夜话家常事|一年步行6000多公里,扶贫队用双脚走进贫困户心头

来源:楚天都市报-看楚天    时间:2020-11-20

楚天都市报11月19日讯(记者梁传松 通讯员刘潇雨)41岁的侯华胜2017年从部队转业到黄石后,分配在黄石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工作。上班不久,该局安排其到对口的开发区·铁山区大王镇长林村负责扶贫工作。从2017月7月开始,他便一头扎进了农村。

“退伍不褪色”,虽然脱下了军装,侯华胜依然是长林村村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。3年来,该扶贫队用双脚走进了182户贫困户的心中,带着724人实现了精准脱贫。

活字典

11月17日,晴朗了多天的天空下起了小雨。见到侯华胜时,记者误以为他是前往村委会办事的村民,那一张黝黑的脸上时刻挂着憨厚的笑容,和长年在地头劳作的村民没有区别。

“长年奔走在田间地头,自然就晒黑了。”黄石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副调研员、驻长林村扶贫工作队队长、长林村第一书记吴宇清解释说,侯华胜在长林村待的时间最长,长年风时来,雨里去,所以比普通的老百姓晒得都黑。

“全村667户,2863人。其中182户是贫困户,724人,占全村人口的25.3%……”提起长林村的贫困户,侯华胜信口便报出了一组数据,甚至连该村贫困劳动力在哪些地方务工都能准确道出来。

“他是长林村的‘活字典’,没有他不知道的。”吴宇清说,侯华胜在部队转业时是少校军衔,刚到村里,就碰了不少的钉子。一些村民认为,一个扛了十几年枪的人,怎么会懂扶贫?在走访贫困户时,村民故意带着他绕着走田间地头泥泞路走,想让他知难而退。可不想“一根筋”的侯华看破却不说破,一天下来脚上都磨起了水泡,但第二天依旧咬着牙继续走访。

“头一年,我们给他算了一笔账,平均每天走了20多公里的路。一年下来,走了6000多公里。”吴宇清说,其实,刚到村里工作时,他的妻子已怀孕9个月,更需要人照顾,但侯华胜吃住都在村里,没向任何人透露,也没有请过一天假。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,侯华胜最终得到了村民的认可。

大管家

从2014年开始,黄石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对口扶贫长林村,并长年派出4名扶贫队员常驻该村。中午,4人扶贫队员在村委会简陋的厨房做了几道青菜,各自都谈着当天的工作情况。

“我要去周桂竹家看看,她丈夫今天又出去打小工去了,不知道中午的饭吃到嘴了没有。”侯华胜匆匆扒了几口饭后,便走到了周桂竹家。此时,周桂竹正在堂屋前看着电视,听说她已吃过了午饭,侯华胜才松了一口气。

今年52岁的周桂竹患风湿病已有20多年,四肢已变形,连筷子都拿不动。大儿子患有精神分裂症,整天四处游逛,小儿子今年也有30岁了,几年前在夏门打工时,不小心坠楼导致腰椎粉碎性骨折,一家人的重担全压在周桂竹的丈夫程良华身上。

“刚到她家里时,看着心很酸。”侯华胜告诉记者,第一次走访时,他发现程良华有床不睡,竟睡在阁楼的草堆里,由于家庭的压力太大,几乎不愿意与人交流。

看到眼前的情景,侯胜华帮周桂竹和其两个儿子都办理了残疾证,顺利办了低保,并帮程良华在村里申请了一个公益性的工作岗位,每月有600多元的固定收入,同时还帮其家门口的大棚食用菌合作社签订了用工合同。而自己一有空就帮忙照顾周桂竹生活起居,让程良华放心外出打工挣钱。

“我们什么政策也不懂,每次都是侯队长帮我做好申报材料,拿到钱后再送到家里来。”周桂竹说,侯华胜就像村民的“管家”。

贴心人

“给我家办了这么多事,我摘点橘子给他们送去,都被吴书记给卖掉了……”提起扶贫工作队,33岁的李细火感动不已。他一家5口人,自己10多年前患有重症肌无力,年迈的母亲患风湿病长年卧床,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刚上小学,一家人的重担全压在妻子一个人身上。和周桂竹家一样,扶贫工作队帮李细火夫妻申请了一个公益性岗位,每月能领到1050元工资,基本上解决了一家人的生活问题。

今年10月21日,李细火见家中的橘子成熟了,便想着摘些橘子去感谢一下工作队的4名队员。他精心挑了20多斤橘子送到村委会,却没想到当天吴宇清在单位的工作群内发了一条售橘子的消息,将他家挂在树上的200多斤橘子全部给卖掉了,甚至连送给扶贫工作队的橘子也被拿去卖了钱。

拿到钱后,李细火感动得热泪盈眶。

“头几次都是被我老婆骂出去的。”村民柯常枝对扶贫工作队最有感触,因为其妻子王巧云患有视力残疾,由于没有残疾证,不能办理低保。工作队上门劝王巧云去办理残疾证时,她认为是在诅咒其“眼瞎”,几次将工作队骂出门。

在经过多次做思想工作后,王巧云终于明白了工作队的苦心,顺利拿到了残疾证办理了低保。

“侯队长办事真的贴心。”王巧云的小女儿由于当时超生没有上户口,按规定需要做亲子鉴定,才能办理。但做一次亲子鉴定需要费用,侯华胜便多次找到派出所咨询,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:陪着农村“接生婆”和左邻右舍到派出所做了笔录材料,并将血样上报到打拐系统进行排查,终于为王巧云的女儿办好了合法身份。

奔小康

“这是我们镇最和谐的扶贫队。”大王镇组织办主任、驻村干部杜媚介绍,长林村是大王镇贫困人口最多的一个村,也是该镇脱贫的“主战场”。工作队的职能原本是指导、协调和督办,但村里缺的是具体会操作电脑、写材料、整理档案的工作人员,所以这些工作都被工作队承包了。

2014年,长林村贫困家庭人均年收入仅2700多元,到2016年脱贫出列时,已达到了人均8000余元。通过工作队的努力,目前,已建成了5个专业合作社。该村已实现了11个村民户户通硬化水泥路,所有村组接通了自来水和路灯。并在2017年,建起了光伏发电站,并网发电。

“80%是因病致贫,医疗合作社和各类保险是脱贫的基本保障。农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打工经济,农业养殖等合作社拉动十分有限,农户造血能力弱……”在该村档案柜里,存放着两本厚厚的“遍方日记”,记者在日记中看到,扶贫队分析了该村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。

“要彻底实现造血功能,还需建好信息服务站。”吴宇清介绍,他们正在筹备建一个信息服务站,为村民传授养殖技能和用工信息,同时建起电商平台,将村民剩余的农副产品放在网络上销售。

“目前我们正在与湖南中惠旅集团在谈合作。”吴宇清向记者透露,该村有一处大型溶洞可开发成旅游景点,一旦合作成功,带着村民奔小康的路指日可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