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困难群众兜底保障,关系民生、连着民心,容不得一丝差错。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开展以来,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带头进村入户,直面社会救助热点、难点问题,积极推动各项救助政策精准落实到人,不断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。
治根本,确保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发放
2019年,省纪委运用“扶贫领域政策落实监察系统”开展监督检查发现,涉及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”和“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”问题突出,存在救助对象信息数据录入不准确、重复享受补贴等乱象。
针对问题,省民政厅紧急组织3个调研组赴武汉、黄冈、孝感、天门、荆州等地,围绕残疾人“两项补贴”问题线索调研。调研结果显示,2016年至2019年6月,各地两项补贴对象的审核、认定、发放存在多部门职责边界不清等问题。“两项补贴”关系全省40余万困难残疾人和60余万重度残疾人切身利益。省民政厅负责人强调,要从根本上解决“两项补贴”对象认定不精准问题,必须调整规范“两项补贴”发放机制,把责任夯实到人。
6月21日,省民政厅、省财政厅、省残联联合印发《关于调整残疾人“两项补贴”发放工作机制的通知》,明确残疾人“两项补贴”由民政部门负责对象的审核、认定和资金发放,残联负责审核残疾人证。
省民政厅随即召开视频会议,督促各地针对省纪委监督检查发现的“两项补贴”问题线索,加强核查和整改工作,确保9月底前完成。
7月1日起,我省调整后的残疾人“两项补贴”发放新机制开始运作。省民政厅负责人介绍,新机制权责明晰,责任到位,确保每名符合政策的残疾人享受救助。
兜底线,为重病重残等对象用足救助政策
今年5月,省纪委大数据比对和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发现,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少数重病重残对象保障标准偏低等问题。
省民政厅高度重视,6月,全省民政部门开展“见钱、见物、见人、见心”的“抄底式调研”,以解剖“麻雀”的方式,全面了解和掌握低保、特困、临时救助等救助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困难群众需求。
7月,省民政厅调研组深入仙桃市郭河镇经纬村,连续5天走访61户困难家庭,发现8户救助政策落实不到位。低保对象蒋某夫妻二人均为尿毒症患者,先后两次换肾,但两人月保障标准只有620元,2018年领取的临时救助也仅2800元,残疾人困难生活补贴仅1人享受,救助标准明显偏低。低保对象蒋某某患有智障,儿子上高三,父子两人月保障金仅420元,保障标准偏低,临时救助、教育救助、慈善救助、危房改造等政策综合运用不够。调研组立即督促当地民政部门立行立改,为困难群众用足各项救助政策。
社会的温度,取决于“底线”的刻度。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,省民政厅要求各地民政部门加大低保兜底政策落实力度,全面排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尚未脱贫的重病、重残等困难对象,最大限度防范“漏保”“漏救”风险,要精准核定,切实用足救助政策,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重病重残等困难群众心坎上。
此外,针对社会救助中的腐败和作风问题,省民政厅负责人强调必须“零容忍”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行动中明确要求,低保经办人员近亲属中低保对象全部实行单独备案,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病重残对象全部纳入低保,对治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全部整改到位。(杨麟、李俊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