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障碍阅读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专题专栏 > 党建活动

学习教育动真格 立查立改见成效

来源:    时间:2017-11-29

    前段时间,与一位老同学闲聊时谈到一件事至今如鲠在喉:这位同学去某窗口单位办事,期间办事人员接了一个电话,然后沉浸在“煲电话粥”之中,一会窃窃私语,一会哈哈大笑,聊的全都是与工作毫无相关的话语。办个事情,足足浪费了半个小时。无独有偶,一位朋友去某窗口单位办事时发现,门口停着几家快递公司的车子,20分钟的时间内就有10多个人从办公楼里出来取自己的包裹。
  作为党政机关的“名片”,窗口单位与群众沟通最多、联系最频繁,是为民服务的第一线,其工作作风和服务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部门的形象。办事窗口本应为民服务,办事人员理应提高效率,但是有些工作人员却没把办事窗口当成公共服务平台,反而视之为“私人领地”,像是在自己家里一样自由散漫。
  目前,窗口单位仍是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地方,精神懈怠、慵懒疲沓,服务流于形式、服务质量不高的情况仍未解决,各种“玻璃门、弹簧门、旋转门、推拉门”还大量存在,一些办事人员把服务当成权力,把自己当成“老爷”“管家”,总让群众感觉是在求人办事。
  事实上,很多办事窗口都在墙上挂出意见簿,展现出尊重民情、听取民意的开明态度;意见簿上,也常常赫然写着“服务态度差”、“工作散漫”等大字。只可惜,意见并未转化为行动,问题仍然悬而未决。如果窗口作风解决不好,如何让群众相信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真心诚意?
  擦亮“窗口”不是空话。要对准人民群众的关切期待改进作风,把群众诉求作为第一要务,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,切实提高服务水平,办好利民实事。
  多些微笑、少些冷淡;多些热心、少些不耐烦;多些“眼睛向下、躬身为民”的服务理念,少些“不知道”、“你问我,我问谁”的“服务忌语”,站在群众立场为群众办实事、办好事、办成事,让群众得到看得见的实惠。